搜索
发布时间:2023-01-03 点击数: 2072
大家都知道的:深圳作为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发展引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980年的2.7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3.07万亿元,昔日的“小渔村”如今已蜕变为国内第三、亚洲第四、全球第十的国际化大都市。
你可能不了解的:深圳万元GDP能耗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绿色建筑标识项目累计已超过1500个、面积超过1.4亿平方米,在2021年全国城市绿色建筑发展竞争力指数中排名第一;PM2.5平均浓度降至18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稳居国内超大城市第一。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已经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深圳蓝”“深圳绿”成为城市的最亮色。
在一座超大型城市里,经济快速发展与环境可持续之间的天然矛盾,一直是世界范围内普遍面临的城市难题,而这一切,在深圳,是如何实现协调、平衡、兼容发展的?
让我们一起,通过建筑可持续“协奏曲”,走进一个绿色低碳、创新驱动、开放包容的深圳。
绿色低碳之城“奏鸣曲”
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中国向国际社会做出的庄严承诺。近年来,深圳坚持“生态优先、节约优先、保护优先”主旋律,着重四大主线,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唱响城市建设领域碳达峰行动的“奏鸣曲”。
第一乐章:加强城市布局引导
着重强化城市形态、密度、功能布局对碳减排的推动作用,推广功能复合的混合布局,延续多中心、组团式空间结构,形成“一核多心网络化”的城市开发新格局,提升产城融合、生态宜居及就业岗位和居住空间均衡融合发展水平。
其中,在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片区,以打造“高密度城区的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样板”为目标,提出湾区生境、绿建筑城、创新实践、智慧治理四大低碳策略,实现25%的减碳潜力,通过科学定量化的环境模拟论证和绿地碳汇体系建设,优化提升片区减碳效益和生态环境空间品质。
第二乐章:建设低碳基础设施
结合城市特点,加强公共交通、慢行系统、海绵城市等城市设施与生态本底的有效衔接,加快推进城市供气管道和设施更新改造,提高城市基础设施运行效率,推动基础设施体系化、智能化、生态绿色化建设和稳定运行。
第三乐章:推进建筑节能降碳
从“摸底数、控源头、降存量、强运维”方面建立建筑全寿命期碳管控,运用建筑碳统计、碳审计、碳监测、碳公示、碳交易等措施,实现碳排放限额管控。
深圳未来大厦是全国首宗带有碳排放指标的土地出让项目,是习近平总书记与奥巴马签署的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框架下中方建筑节能板块的2个示范项目之一,也是深圳近零碳排放试点项目,采用新型景观建筑、数字化模块化建造、建筑虚拟电厂、近零碳排放建筑、群智能建筑、可变空间等十余个集成体系,比同类型建筑能耗降低了44.3%,实现二氧化碳年减排量超过1500吨。项目已获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中国建筑能效提升示范项目等系列荣誉。
第四乐章:优化建筑用能结构
建立以电力消费为核心地位的建筑能源消费体系,目前深圳建筑用能中电力占比已超过80%。为进一步提高清洁电力消费比例,印发了《深圳市关于大力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的若干措施》,按照“宜建尽建”原则积极开展光伏项目建设,力争三年时间全市新增光伏装机容量150万千瓦;探索建立需求侧响应机制,加强建筑用能与能源供应、输配响应互动,推动虚拟电厂建设。
创新驱动之城“进行曲”
深圳作为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和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近年来始终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谱写出节奏铿锵、旋律雄劲、气势昂扬的“进行曲”。
第一乐章:推进制度创新
持续构建新阶段既与时俱进、又因地制宜的政策法制体系,为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 2006年发布实施全国首部建筑节能条例《深圳经济特区建筑节能条例》,成为全国最早全面强制新建民用建筑执行建筑节能标准的城市。
● 2013年发布实施全国首部绿色建筑政府规章《深圳市绿色建筑促进办法》,在民用建筑中全面实施绿色建筑标准。
● 2022年发布实施《深圳经济特区绿色建筑条例》,在全国首度将包括工业建筑在内的全部建筑纳入绿色建筑标准建设和运营的强制范围;首次以立法形式规定了建筑领域碳排放控制目标和重点碳排放建筑名录,将“碳达峰、碳中和”融入绿色建筑全寿命期管控;对建筑绿色性能提出更高要求,切实提高百姓对绿色建筑的获得感和体验感。
第二乐章:推进模式创新
创新性地提出了“城市第六立面提升专项行动”,在高处俯瞰点的视角,统筹活化建筑屋顶、建筑立面以及建筑周边场地、街道、空中连廊、开放空间等城市空间元素,提升城市景观风貌和空间资源利用。目前 90万平方米的试点片区中,已经推动14%面积的“城市第六立面”通过加装太阳能光伏系统、屋顶绿化等方式实现绿色化、低碳化升级。
第三乐章:推进科技创新
目前深圳拥有建筑节能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博士后工作站等科研机构,各类创新载体49家,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其中,深圳华为顺应国家能源系统的转变,率先在智能光伏优化、智能电弧防护、智能健康检修等多方面实现了创新突破,构建出数字能源+双碳云脑+智能光储的综合技术方案,并且在多个项目中落地实践。深圳华为数字能源安托山基地,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光储直柔”近零碳园区,实现了综合节能率提升60%,每年可生产绿电150万度、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超过 26%,年碳排放量降低超过 60%。
第四乐章:推进管理创新
建立深圳市建筑能耗数据中心,新建公共建筑在竣工验收前,需要将建筑能耗接入数据中心,实现分项能耗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大数据分析。目前,接入的建筑已超过1000栋,并通过开展建筑能耗诊断,为业主提供优化提升的建议和技术指导。
正在会同供电部门探索构建基于CIM/BIM数字孪生城市的全市建筑碳排放管控平台,对重点建筑碳排放限额指标下达、碳排放信息采集和考核等功能,推动实现碳排放限额管理。目前已经完成了1.2万栋重点建筑基础信息和能耗数据的匹配、分析。
包容开放之城“交响曲”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深圳提出打造成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的目标,努力把深圳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持续奏响气势恢宏、丰富绚丽的“交响曲”。
第一乐章:合作更加深入
近年来,深圳认真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全面融入世界绿色城市阵营,发起设立世界低碳城市联盟并举办两届联盟大会,已经连续十届举办国际低碳城论坛,推动承办2019年可持续建筑环境深圳地区会议,即将主办2023年可持续建筑环境亚太地区会议,大力支持英国建筑研究院(BRE)中国总部落户深圳,并与欧美、亚太1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建立有相关友好合作交流关系,在绿色低碳领域展开广泛的交流合作。
第二乐章:人才更加出彩
推进建筑领域深港合作,实现与港澳建筑业企业资质互认、专业人士资格互认,支持在深执业,充分借鉴香港经验提升城市建设和营运管理水平。前海管理局、深圳青联和香港青协三方发起成立的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北区)项目已于2022年7月开园,将成为港澳及国际青年内地发展的“第一站”,累计孵化创业团队601个,其中香港团队331个。
第三乐章:产业更加融合
持续加强深圳与香港及其他国内外绿色低碳产业的融合。
其中,中建海龙科技有限公司运用了MiC(模块化集成建筑)新型建造方式,历时45天建成了鲤鱼门紧急防疫隔离中心;深圳樟坑径保障性住房项目是全国第一个混凝土MiC模块化高层建筑和全国第一个BIM全生命周期数字化交付MiC项目。
全力打造深圳市建筑产业生态智谷,在74.6公顷的范围内,布局“智能建造、智慧建筑、低碳节能”三大产业,打造“未来建筑企业集聚、智能建造数创、行业标准制定、绿色低碳示范、智慧建筑创新、建筑科技展示”六大中心,形成年产值超千亿的产业集群。
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胸怀大局、服务全局、开拓新局,全力推进建筑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加快提升现代建筑业绿色低碳智能化融合发展水平。
这样的深圳,你爱了吗?
(本文主要内容摘自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徐松明局长在香港2022年大湾区可持续建筑环境会议上的主题演讲)
湾区快讯
“大湾区可持续建筑环境会议2022”在香港召开,深圳经验备受瞩目
近日,“大湾区可持续建筑环境会议2022”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以“线上+线下”形式隆重召开。会议以“实现大湾区可持续和碳中和建筑环境”为主题,汇聚来自内地和香港的重量级代表,全面介绍大湾区建筑和建造业各主要参与方在领导和促进碳中和这一重要使命的政策、路线图、战略及行动。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徐松明局长受邀以线上参会形式分享深圳建筑可持续发展经验,备受大湾区业界瞩目。
本会议是香港“建造创新博览会2022”(简称“建博会”)的重要板块。建博会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发展局、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香港建造业议会共同举办,为期5天的建博会吸引了170余家参展商和超过14000名来自海内外机构的各界人士到场参观。
凝聚湾区力量,共话美丽蓝图。深圳作为大湾区的一份子,必将与湾区各城市携手并进,为建设绿色湾区发挥更大的力量。